季度嘟文精华展 - 2020 冬
前言
谢谢你点了进来!这里除了有嘟文精选,还会简单写写发嘟的前因后果,以及少许的未来计划. 对于陌生的路人,这是一个了解我的窗口;对于已经关注我的人,可以了解一些“幕后故事”;对于我自己,这是一个回顾过去、着眼未来的机会.
2020 年 10 月 18 日至 2021 年 1 月 17 日,一共发嘟 472 条,原创嘟文 113 条,包含媒体文件的 71 条. 精选了 63 条.
初识联邦宇宙
2020 年 10 月因豆瓣的 hashtag 被禁我来到了这里. 我先是读了 Mastodon 的官方文档,又找到了一个实例列表. 我设置了一些过滤条件,1234.as 排得比较靠前. 我记得宣传语里有一句话说,“本站欢迎专业人士”,我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我非常喜欢这个站的域名. 最终吸引我来这里的是介绍里的一句话,“本站已经过滤掉访客原始 IP,管理后台无法看到用户的 IP”. 我感到很有安全感,于是我就注册了.
今天我依然很庆幸加入这里. 站长很厉害,也很低调. 站点的封禁规则十分简单,即“使用中国境内服务器的;使用中国境内域名注册商的”. 这三个月中我见过几次针对某账户或某实例的集体封禁行为,我们站长没有跟风,甚至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我认为他把“站长”和“用户”这两个身份区分得很开,我很欣赏这一点. 向我站站长表示感谢.
#背井离乡 #豆瓣难民
从豆瓣过来,仔细了解了一下Mastodon,感觉它还是很有未来的,以后要好好经营一下这里.
应该会像微博一样用,记录日常的小事、突发奇想的灵感和不系统的思考.
社交网络总是会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圈子里的人逐渐倾向于在公开的时间线上进行私密的沟通(比如谈论起圈子内共同知道但陌生人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圈子逐渐固化. 圈子虽然没有明确地拒绝外来者,但对于外来者是不友好、难以融入的.
因此,我换了全新的头像和昵称,希望在这里重新开始,而不是去寻找曾经豆瓣上的友邻互相关注、抱团取暖. 我希望我在发新嘟嘟时能站在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再自我审视一次,尽量把背景交代清楚,对所有人友好;而不是直接抛梗,写一些只让那些长期与我互动、或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我的人读懂的东西.
第一条嘟文说了一下我对社交网络的思考,现在看来这依然正确,我已经感受到了 Mastodon 上有几个小圈子了. 我绝对不会融入任何一个圈子中去,我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我要保持我的嘟文面向任何一个陌生的路人;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结交新的朋友,认识新的人.
关于我的头像:
中午和一位象友聊起松鼠终将统治世界(https://1234.as/@zero/105546537558005581 ),这让我想起关于我头像的故事.
高中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有个同学过来找我,她非常莫名其妙地对我说,“我觉得你长得像那只松鼠.” 我就问她是什么松鼠,但她说完那句话以后就开始哈哈大笑,笑得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她的一个好朋友也在旁边哈哈大笑,也说着什么“太像了太像了”. 我问她的好朋友到底是什么松鼠,她们俩谁都没有回答我.
过了几天,她又来找我,这次她拿了一张纸,上面画着一只松鼠,她说“你还记得我上次说你长得像松鼠么?就是这只.” 我一眼就认出了是《冰河世纪》里的那只松鼠,但那个电影我还是小学的时候看的,早就忘记那只松鼠干过什么事情了. 不过她画得确实是太好看了,我就称赞她画得好,然后问她能不能把那张画送给我. 结果她一把从我手里把那张纸抢了回去,说“不行”.
又过了几天,她把这张画拍了照片,用 QQ 发给了我. 我当时用这张图片短暂地做了一阵 Facebook 的头像,后来把它换掉了.
(转下一条)
(接上一条)
去年十月我听说了“长毛象”这个平台,我马上想到的就是《冰河世纪》里的那只长毛象,然后就想起了那只松鼠,和这段往事. 注册好长毛象帐号以后,我特意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我高中同学给我画的这只松鼠. 时间过了那么久,早就找不到原图了,我找到的图也只有 15kb 左右了,不那么清晰了. 但我还是拿它做了头像,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 今天中午和我聊天的象友非常准确地说出了这只松鼠所在的电影,这让我感到太惊喜了!可见我的高中同学画得确实很棒啊.
我去年十一月又重新看了电影《冰河世纪》的 1-5 部,不过现在的官方译名好像是叫《冰川时代》了. 这只松鼠不是主角,连名字都没有,却在其中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它一直在追逐一颗松果,心无旁骛,某种程度上来说还真的和我有点像呢.
再后来,我知道了 Mastodon 的正确翻译应该是“乳齿象”,“长毛象”的译法是一个错误. 不过在我看来,这倒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使用长毛象一天啦,基本功能都掌握了,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点.
a. 在我这个实例上点击其他实例上的人,可以在本实例上对 ta 进行预览. 在这个预览页,可以看到对方最新的嘟文,但 ta 的个人信息是滞后的,点进到那个人所在的实例才发现对方可能换了头像、昵称,关注(被关注)了更多的人.
猜测本实例数据库里有一张表存放其他实例的用户,在与其他实例的人产生联系后会把对方的信息存在这个表里,定期更新. 别人的嘟文应该是在预览页实时抓取的. 以后有时间要自己动手部署一个长毛象实例以便深入理解它的运作.
b. 嘟文不支持定位. 和微博、推特都不一样.
c. 在我这个实例的时间线上看不到被转发、被喜欢的次数,评论的数量超过 1 条会显示 1+,点进去才能看到各项具体的数值. 猜测这些都是这个实例自己设置的.
关于时间线上看不到被转发、被喜欢的次数有利有弊,这样也挺好. 回想在其他社交媒体上,我有时候会随大流,看到点赞的人很多就跟着点赞、想转发时如果看到没人转发我又会犹豫一下. 在这个实例下就一切遵从自己的内心就挺好,想点赞就点赞、想转发就转发,不要再费事地点进去看看有没有别人做先行者啦.
这是使用一天之后的总结. 里面关于“定期更新”的理解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我后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奇怪的问题. 比如不同的实例下能看到的评论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 Mastodon 的好感,我觉得它越来越像朋友圈了. 我觉得这应该是 ActivityPub 协议的问题,目前看来 Zot 协议也许是更加优越的. 未来我会找个时间部署几个联邦宇宙软件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来到长毛象一周多了,出于对联邦宇宙的好奇,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结成了一篇文章:https://zero_mstd.gitee.io/fediverse/fediverse.html
这篇文章分为定义、联邦协议与联邦宇宙列表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最有意思,应该能体会到一点点大局观在里面!配图就是第三部分列表的截图啦~
这篇文章我也发在了这里一份,地址在这里.
哈哈哈这条嘟文是我的人生高光时刻!45 转 42 喜欢!不过 26 号到 28 号三天也只有 4 转 6 喜欢,11 月 11 日被一位有超多粉丝的大佬转发后得到了一波转发、喜欢的小高潮,11 月 25 日被另一位有超多粉丝的大佬转发以后得到了另一波转发、喜欢、评论的大高潮.
我从这件事中学习到的:即便是在长毛象这样的努力在去除意见领袖影响的社区,传播依然是被那些有超多关注者的人所左右的. 像后来的“2020 对嘟主的印象”、“猫/狗、姐姐/妹妹投票”、“长毛象资源分享日”这种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其中都能看到那些意见领袖的身影,传播学的客观规律不可动摇. 这个领悟让我:第一,要保持低调,不要吸引太多人来关注我,因为能量越大责任越大嘛,我不喜欢负责任;第二,自己的好东西要学着去推广,比如放置顶,比如搞一个“季度嘟文精华展”……
神奇的时间……
咦,为啥最近两次申请的 ActivityPub 格式的存档里不包含横幅图片(header.jpg)了呢?
目前依然没有横幅图片,我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生活小事
一棵有逆反心理或者只是单纯宁愿头破血流也要保卫自己地盘的树
哈哈哈这是走在路上偶然看到的,太有意思了!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
(前情提要:https://1234.as/@zero/105127930525166351 )
心情不好,到大街上闲逛. 想起中午匆匆路过的地下通道壁画美术展,便决定去好好看一看.
地下通道我并不经常走,有时宁愿多走几步路再等个红绿灯也不想下个楼梯再上个楼梯,总觉得上下楼梯额外做功不少,时间也未必节省. 之前偶尔走地下通道也不记得里面有壁画,应该是这几个月新布置上的街头艺术家画展.
这个点儿了,展馆里根本没有行人,只有一位大哥正躺在地上枕着行李箱轻轻打着鼾. 我轻手轻脚参观了一遍,通道的灯与真正美术馆的展灯相比也还算并不逊色. 画作并不来自一位艺术家,而是至少有两人,一人画得成熟,善用颜色;另一位则画得稚嫩,几乎只用黑色. ta 们还留言交流着,颇有些《S. 忒修斯之船》的感觉.
展馆的尽头,画法稚嫩的艺术家问着“这个世界还会好吗?”ta 在下面写了一个大大的“会”字,没有看到其他人的留言.
这可是个困难的问题. 我一边想着,一边迈步上楼走回地面. 我又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大哥,在地面上迎接我的是无尽的黑夜和刺骨的寒风.
看到贝尔进球了,好开心!为他单发一嘟!
其实从半个月前热刺打西汉姆联的那一场开始我就偷偷在看热刺的比赛,唯独今天凌晨这一场我觉得太晚了就没看,结果贝尔替补登场打入一球帮助热刺取胜,而助攻他的人是:雷吉隆!
我简直开心到跳了起来!看皇马都八年了,我最喜欢的人就是贝尔(是的,甚至不是罗总),我唯一买过的一件皇马球衣就是贝尔的,贝尔生吃巴尔特拉的进球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经典.
其实喜欢这件事就是那样没有道理. 在我看来“喜欢”就是随机选择、持续关注和坚定支持,同时在沉没成本的推动下不断发掘新优点、强化已有优点、把缺点合理化,以此作为自己喜欢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没有瞎了眼——而喜欢在一开始都是随机的. 喜欢一支球队是这样,喜欢一个球星、明星是这样,喜欢一个人也差不多. 我没告诉过别人我最开始喜欢皇马仅仅是觉得名字气派,我喜欢贝儿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一张他牵着女儿的手、站在湖边、背对镜头的照片.
我到 FutureMe 上读了一些公开状态的写给未来自己的信,有 4 封是在 2016 年这个时候 Trump 当选美国总统的背景下写的,写给了四年后的自己,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了. 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伤心、不满、愤怒等,读起来还是挺有趣的.
有一封(https://www.futureme.org/letters/public/8710666-a-letter-from-a-sad-sad-day-in-history )的作者看着像是一个高中女生,她是在准备物理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她还看到很多 “beautiful words”,怕它们日后消失在时间线的洪流中,于是把它们也记录了下来.
这些话很真实,读起来很有力量感,作为她的同龄人,我也隐隐对我们这一代感到有信心,感到未来在我们手中.
四年过去了,又是一次美国大选. 三天前她肯定收到了这封她自己四年前的来信. 她也许在上大学,不知道她现在是什么心情,是否还对这个世界抱有信心.
美国大选时读到的美国青年的文字,让我看到另一个文化中的同龄人的思考,让我对我们这一代人抱有信心.
建设银行的 ATM 机自动存款真是辣鸡,三年前只凭卡号就能存,现在只能本人往自己的账户里存,还必须通过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也是辣鸡,前几天都没毛病,我剪了个头发就不认识我了,发型识别么?建行辣鸡建行辣鸡建行辣鸡建行辣鸡建行辣鸡
(还是工商银行比较优秀,有卡号就能存,啥也不验证~)
一次神奇的京东购买与客服经历(具体细节请看截图)
路边有辆车,车上有一个玩偶,玩偶的嘴上套了三个口罩……
推荐一篇文章: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73089936572462
真水无香公益黄蓉写的《讷河往事》,讲述了讷河特大杀人案的故事.
文章超级长,一共有 4 章. 第 1 章讲了这个案件的始末,第 2 章介绍了警察黄国华,第 3 章是作者和黄国华再次前往讷河寻访了相关人士,第 4 章是找到了当年的法医进行了交流.
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仅作为一种记录,也让我们关注到警察、法医的身心健康问题. 如果不是看到了这篇文章,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样一个案子,毕竟它发生在 1991 年,我那时还没有出生.
说起笔友——
2014 年,在一个同学的推荐下,我到笔友网 http://www.studentsoftheworld.info 注册了一个帐号,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法国的女孩儿联系了我(见图),自此我们成为了笔友. 六年间我们互发邮件已经八十多封了,我们也有过一次误会:
2019 年 6 月我给她写信之后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我也就一直没有再主动去问. 因为她之前交了男朋友,我以为可能不太方便继续做笔友了吧.
今年 4 月 8 日,COVID-19 正肆虐全球,我收到了她主动的问候. 再一交流才发现是我 2019 年 6 月给她发的邮件里有一张图片太大,直接被她的邮箱过滤到垃圾箱里了,于是一年以后我们又重新恢复了联系. 之前我们交流的频率是一个月一封信,疫情期间我们两三天就会回复对方一次,好像把之前的一年全给补上了.
另一件事——
2014 年刚注册笔友网时我不仅收到了她的消息,我还收到过一位日本人的消息. 六年前我还太小,对日本人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我犹豫了三天,把那一封打招呼的来信彻底删除,删得干干净净、毫无痕迹.
我以为那样就能不必面对这个难题,就能装作那封来信不曾到来一样,但我错了. 这六年以来我常常会想起那位日本的朋友,我觉得自己对不起 ta. 我有时还很后悔当时自己的做法,甚至没有办法弥补.
这件事我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它一直压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长毛象是一个很好的树洞,希望写下这些话能让我好受一点.
呜呼~ 利用豆瓣书影音的格子,通过标记“想听”画的一共 10 位数字终于在今天完成了!!!!!超开心!!!!
这项伟大工作始于 2019 年 10 月 24 日,那天我看到一张图,是某个程序员通过 GitHub 的提交在成就墙上写的“1024”,那张图给了我灵感,于是我就制定了计划,坚持了 13 个月. 这 13 个月我都不敢在豆瓣上发表太过敏感的内容,害怕被封禁哈哈~
(没有用脚本,因为用脚本没有灵魂!)
(这 10 个数字的后面是什么我是不会说的,我的豆瓣账户我也不会说的!主要就是这种“彩蛋”行为在豆瓣说出来就不好玩了,要等豆瓣上的友邻自己发现才行!但这么伟大的成就不说出来我贼难受啊!所以就在这里说!看到了给我点赞就行!)
这居然拿了 33 个喜欢!好开心!不过我有引导点赞的嫌疑……说明只要引导一下,大家还是很配合的!象友真好!
图一:今天拍的星空. 原图在:https://cdn.jsdelivr.net/gh/zero-mstd/figure-bed@master/IMG_20201214_000847.jpg
图二:连了连星座.
图三:标记了一下星座的名字和星星的名字(中国名).
图四:参考的软件.
手机很差,所以有噪点,原图需要在一个漆黑的环境下把屏幕调到最亮才能看到星星. 星座的标记绝对没有问题,我对着软件找了十分钟才终于找到的,可以对着我的标记去看图一.
今晚的流星雨就是双子座流星雨,即辐射点在双子座,但我看到的两颗流星都是在猎户座、金牛座那边了.
手机拍星空的办法是曝光 30 秒. 软件是虚拟天文馆(http://stellarium.org/zh_CN/ ). 前情提要:https://1234.as/@zero/105373796041242358
手机拍的另一张图:https://cdn.jsdelivr.net/gh/zero-mstd/figure-bed@master/IMG_20201214_001230.jpg
懒得去标记星座了,但十分好辨认,图的下边有三颗靠得很近的星星,然后上下还各有一颗,那就是猎户座,那几颗星星分别是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参宿四、参宿七,对着软件找一找就找到了.
(我以后不会经常发星星,请不要因为这一条就关注我.)
关于年度歌单的第 4 首《A Day At A Time》相关的记忆:
2010 年 7 月 24 日,英国导演 Kevin Macdonald 和 Youtube 合作,邀请全世界的人们上传自己当天的日常生活片段,最后收到了 189 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的 80000 多个视频,长达 4500 个小时. 他用这些素材剪辑了一部纪录片《Life in a day》.
YouTube(94:56):https://youtu.be/JaFVr_cJJIY
哔哩哔哩(90:24,有删减):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n54y1Q78E
今年的 7 月 24 日就是这件事十周年,他们又搞了《一日人生》的 2020 年版(https://lifeinaday.youtube/ ). 我听说这个活动的时候是今年 7 月 20 号,那天晚上我出去看彗星,然后到麦当劳(导演名字)吃东西,被告知那一天可以领免费的麦香鱼. 然后我就在麦当劳用免费 WiFi 看了这部纪录片,里面的主题曲就是这个《A Day At A Time》. 从那天开始我关注了麦当劳的公众号,之后几乎每一个周一、周四我都会去麦当劳蹭吃蹭喝.
顿悟时刻:
原来“同人”的意思是使用 ip 中的角色进行原创改编!那不就是续写嘛!!!
我之前还以为“同人”是指同性恋的人,是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有关的作品的统称……我还曾在别的地方诋毁过长毛象说里面搞同人的人太多了……我刚刚看到“哈利波特”、“科幻”、“同人”这三个词一起出现,怎么都理解不了,一查才知道:
同人,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小团体、同好。后来转变成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
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望文生义……这么一想,电影《小丑》本质上也是同人?可以的,我爱同人!
雨水是兢兢业业的修路工,
路上再小的坑,
它也要认真地填平.
那天下雨,我注意到路上的各种水坑,于是做了这样一首小诗.
火狐浏览器的标签数量大于 100 就显示为无穷了,搞得好像我开了宇宙超级无敌多一样……给了我好大好大的压力,为什么不显示为 99+ 之类的……
好吧,也是时候清理一波了(抗拒 :0170:
技术问题
开机时显示“failed to start light display manager”,胡乱查了一下,看到另一个人是由于系统启动比 dm 启动更快导致的(https://bbs.archlinux.org/viewtopic.php?id=256682 ),就把这个判断加上了,反正也是无害的操作. ——重启,不行. 但这次不提示错误了,一直闪光标.
想到昨天升级了 xorg-server,自信如我,肯定是这个包的问题,直接降级. ——重启,不行.
看 systemd 的日志. 啊原来还有 optimus-manager 的错误!卸载之. ——重启,搞定!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半小时不到,所谓“滚挂”,不过如此!
去看了 optimus-manager 最新的 issue(https://github.com/Askannz/optimus-manager/issues/349 ),不少人都遇到了这个问题,根源是 python 升级到 3.9 了……这时发现 cd 的时候 autojump 也出现了问题,一鼓作气把几个 AUR 的软件包都重新 rebuild 了.
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阅读了 Mastodon 3.3.0 新版本的变化(https://github.com/tootsuite/mastodon/releases/tag/v3.3.0 ),学到一个神奇的 Gemini 协议,是一种类似于 http 的网络协议,需要专门的浏览器来访问. 试了 Castor (https://git.sr.ht/~julienxx/castor )和 Kristall (https://github.com/MasterQ32/kristall ),后者明显功能更多更好用(效果如图).
又顺藤摸瓜见识到了 Finger 和 Gopher 协议,据说 Gopher 是在万维网出现之前用来检索信息的?!那岂不是就很像今天的搜索引擎?不过我没有找到 Gopher 的站点,尤其是在搜索引擎里搜索 Gopher 会看到这个单词在今天还用来指使用 golang 的程序员……
(今天又是见识到新东西的一天呢)
you-get: https://github.com/soimort/you-get
写在嘟文里而不是单发一篇博客是考虑到 b 站代码总是变、you-get 也会更新,时效性很强;且我还没有仔细研究,很多猜测没有验证.
a. 使用 you-get 下载 b 站视频非常非常奇怪,经常会得到图一的错误,但用法没有问题,多试几次就好了. 怀疑是 b 站有随机的反爬机制.
b. 有的时候会得到图二的错误,即下载到一半就出错了. 但经过排查,其实没有出错,第 52p 的实际大小就是 30.8 M,但 you-get 在前期检测视频大小时会得到虚假的 39.3 M,还是怀疑是 b 站的反爬机制.
c. 有时候会遇到图三的情况,即超出 100%. 原因同 b,估计也是反爬机制,明明有 39.5 M 那么大,却得到了虚假的 7.2 M.
结论:感觉 b 站在朝着反爬做努力,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未来用第三方下载视频估计会很麻烦.
(我为什么不用 b 站自带的缓存功能:文件名一团乱,看不出是第几 p,而且有的音视频被分开了,还要再自己合并,怪麻烦的.)
奇奇怪怪的思考
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人类多久能发现一个无关紧要的规律?
比如:从现在开始,出于未知的原因,每 8 个小时地球上的所有人都会轻微地肚子疼那么五分钟,不是特别疼,而是只有那么一点点疼,只要忍耐一下,五分钟过去就一切都正常了. 那么要过多久人类才能发现这件事呢?
加大难度:假如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场,就假设是冬至附近的某个点吧. 每年冬至左右地球经过那个场时,地球上所有 10 岁以下的人类儿童会感到一阵后背发痒,会持续大约 5 分钟(经历过十次身体就免疫了). 那么人类要用多久才能发现这个规律?多久会在文化中形成一句谚语?多久会产生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还会产生新的神话故事么?)多久科学家们才能发现那个神秘的场?
这个思考的根源就是我上面写的那个关于 Mastodon 不同实例下能看到的评论不一样的事情. 我感到非常奇怪的一点是,这样的问题难道只有我遇到了么?为什么没见到其他人报告这个问题呢?难道它其实很无关紧要么?然后我进一步把问题抽象了一下,我就想还有什么事是那种无关紧要的呢?
刚好那天我肚子有点疼,但是我觉得还好,还不到去医院或者吃药的程度,所以我没有对任何人讲过我 10 月 26 日那天肚子有一点点疼. 然后我忽然想到的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在那天肚子有一点疼呢……于是就写了这条嘟文.
天气预报软件应该显示昨天的温度,甚至再激进一点显示昨天和前天的温度,这样才能更方便地指导我们穿衣. (软件名就叫做“天气回顾与预报” :0140:
网站在登录页应该指出该站密码允许的格式:密码字符数的范围、是否必须包含大写字母、能不能有特殊符号、能有哪些特殊符号……就像在注册页指出的那样.
因为我自己有一套设定密码的规则,它包含了网站有特殊规则时该如何变通,而我往往并不会记得什么网站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 很多网站注册时要求了一堆,登录时却闭口不提,按常规规则输入了密码后它不会告诉你“我们这个网站设置不了这样的密码哦”,而是说:“密码错误”!
甲乙两地之间有 A、B 两条路相连. 今天我突然发现,从甲去乙我一直在走 A,从乙去甲我一直在走 B!我之前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今天我试了试反过来走,很新奇,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也算是拓宽了世界呢.
a. 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自杀倾向?普通用户是否有能力判断?站长是否有能力判断?
b. 如果确定了有自杀倾向,是否应该干预?人有没有放弃生命的自由?
c. 因为各国社会的主流态度都是干预,那长毛象社区该如何干预?普通用户能做的顶多是举报给站长,那站长多久能看到?看到后又能怎么做?站长会报警处理么?那是否意味着要把这样一个暂时不受监管的社区暴露出去?而且这里是否还牵扯服务器所在地的法律问题?(延伸:如果有人在这里说 ta 杀了人,怎么处理?)
d. 想自杀的人会不会就图这里没人管,别人看到了也没法救、因为不知道 ta 是谁,才在这里说最后的心里话. 这样的话,也依然要干预么?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背景:我跑步时会使用软件“悦跑圈”记录.
今天外面气温太低了,手机直接给冻关机了. 发现这一点后马上想到的是:那我今天的跑步数据会不会没传上去!?
然后立刻想到的是:我的生活可能被数字绑架了——使用软件的初衷是帮忙量化数据,看看步幅、步频是否合理,速度有没有变快. 但今天看来,我现在跑步的目的似乎是为了积攒数据.
积攒数据又是为了什么呢?——似乎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拿出来炫耀. 炫耀是一个好的动机么?——很难说. 我是在为别人而活么?——恐怕是这样,而且这么一想,“为别人而活”可能是人类生命的意义所在. 试想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了,一切就都失去了意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不. 朝闻道,中午有人知道我闻道了——夕死可矣.
(最后打开手机一看,今天的数据还在. 脸上不禁露出了不争气的笑容.)
为什么同样是在网上分享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有的人我就超喜欢,ta 发什么我都喜欢看,看到 ta 取得成就我也真心地替 ta 感到开心;而有的人我就不喜欢,看到 ta 取得成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酸、嫉妒、怀疑,都是负面的态度.
更奇怪的是,我仔细拆解自己的情绪,认真分析 ta 们的文本,试图找出这种差异的根源,但好像没有任何理性在其中起作用,我甚至说不出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到底不喜欢 ta 们的是什么——因为每说出一个 ta 们的缺点,就会发现那些我喜欢的人也有同样的缺点,但是都被我忽略了.
(首先排除第一印象,因为有几个案例在我长期关注的某个时间点上,我对 ta 们的态度发生了一次反转,且反转之后态度就再也没有变过.)
不禁好奇,到底是哪些细节影响了我对一个网友的态度呢?从主动的角度来看,是大多数人也同样像我一样不喜欢那个人吗?还是我对 ta 的印象过于狭隘呢?从被动的角度来看,我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么?会不会也有很多关注我的人在看我不爽呢?
有什么相关的研究么?
今天上午我乘坐的公交车的司机在停靠某个站点之后突然把车熄火、车门大开,然后跑路了(指小跑着跑上了人行路,然后朝车站后方跑去). 全车人气定神闲,好像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对我来讲这并不平常. 尽管如此,我还是装作镇定的样子,因为这样比较体面. 我的猜测是车站后面有卫生间,司机是去方便了.
这时车里的一个小孩子,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大声地问妈妈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妈妈说,“司机下车了,我猜测他是去厕所了,这只是我猜的.”
过了一会儿,司机回来,公交车再次发动. 我还是没法确定司机去了哪里,因为我为了保持体面,没有仔细去看车站后面到底有什么,我随便瞥了一眼,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想,人们长大以后,总是要保持体面,面对奇怪的事情都要表现得波澜不惊,压抑住心中的困惑,自己想办法去把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 这其实很容易错过悲剧的前兆.
另一方面,人们彬彬有礼,面对那些突然发生的对自己的伤害,往往也会不知如何应对. 我记得有一个电影(好像是《搏击俱乐部》)里,有个人用路边浇草的水管对着一位西装革履的行人喷水,那个行人不知所措,第一时间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观点与评论
想到之前网络上女权主义非常火的时候,我看着网上的言论,心里有种强烈的厌女与反女权情绪,于是我找了个女权主义的测试网站(https://www.idrlabs.com/cn/feminism-5/test.php )做了个测试,结果如图.
这个测试有 42 个题目,结果分为五个维度,一个反女权主义维度(传统主义)和四个不同立场的女权主义维度,结果页有各个维度的详细说明.
当时做完这个后就理智了,见识到了更多女权框架下会让我深思的问题,从此我也就不再参与网络上关于女权的讨论了,因为感觉很多网友在谈论女权时 ta 们都不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
王小波的这篇文章就说得就很像那么回事,而且得益于他太太的身份,还是很有内容的. 他这里提到的这些各种女权主义的分类和我做的这个测试有很高的重合度,因此在这里分享一下,供有缘人深入学习.
这是对每日一文中王小波的《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的评论. 那还是 10 月 28 号,我刚来 10 天,我已经知道了评论的展示机制是,只有同时关注了原作者与评论的人才会在主页上看到那个人的评论,我当时只有个位数的关注者,我以为我很安全. 结果还是被有很多粉丝的大佬看见然后给转了……然后我面对汹涌而来的转发和喜欢我就后悔了:我其实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过女权的问题,只是随便做了个测试,我就大放厥词,说别人不知道女权是什么……好在象友们也没人跟我计较,逃过一劫. 加入 flag:我未来会认真学习女权主义的各个维度.
写得真好!段落清晰,诉求明确.
张裕卿的造假也太离谱了,还居然苟活了至少 9 年. 我感觉如果不是吕翔站出来,张裕卿离谱的造假还能继续存在更多年. 这不仅说明天津大学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来防止类似事件,还暴露出学术界的问题.
去年这个时候毕导写过一篇文章评论曹雪涛的疑似造假事件(https://mp.weixin.qq.com/s/IP-l2P7glaV3tN3lwy4Miw ),在第 4 小节“科研环境的水化”这一部分,毕导指出了化学、材料、生物、医学领域常见的灌水现象. 张裕卿的造假比那些灌水还离谱了不知多少倍,居然都没有被学术界**首先**披露出来,还骗过那么多审稿人发表了一堆论文. 可见相关领域的学术界是缺少有效机制来防止学术造假的.
还想吐槽的就是吕翔的举报信并没有网友吹的那么厉害,什么“内容排版整整齐齐”、“有专业的数据分析”……其实他的举报信很随便,好多错别字,看上去写得非常不愉快,根本不想再回过头来多看一眼的样子. 而且计算酸度值那里(67 - 76 页)还用了“超出数学界定义”这样的措辞,很不专业,可能是考虑到阅读这封信的领导水平也不高?
我非常敬佩吕翔同学. 但当时大家都在讨论清华学姐的事,讨论这件事的人比较少.
我们在发表评论时不应该做无差别攻击,同时要尽量避免把观点概括到一个抽象的群体上,因为这样做容易产生谬误.
比如,“我昨天吃甜豆腐脑时一群网友跟我说咸豆腐脑好吃;等我今天吃咸豆腐脑时他们又说甜的好吃……”
容易看出,这两句话中的“网友”并不是同一群人. 昨天说话的网友是喜欢咸豆腐脑的人,他们在今天并没有说话;喜欢甜豆腐脑的人只在今天说话了,昨天的他们是沉默的螺旋. 谬误的产生在于“他们”这个代词的使用,把两个不同的观点概括到了同一个群体身上.
类似的谬误非常常见,在各种新闻尤其是有舆论反转的新闻的评论中会看到. 比如疫情初期的美国人怎么怎么说,现在他们又怎么怎么说.
引发我写这样一嘟的是关于“清华学姐”事件中这样一条评论(就在长毛象,有删减但意思不变,如有需要我可以提供原始链接):
> 不立刻反击时,他们会说“为什么不反抗呢?她当时其实很享受的吧”;果断迅速反击时,他们又说“证据呢?肯定是诬告!”
我的重点并不是就此事批判上述言论,而是提倡尽量不要把一个观点加到一个群体身上,除非做了调查. 更进一步,也不要想当然地说“大多数人”怎样想,因为有可能大多数是沉默的.
关于弦子诉朱军侵犯人格权案——
查了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http://www.moj.gov.cn/Department/content/2018-12/25/357_182594.html )的第四章关于回避的部分,第四十五条:
>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又看了一个律师在知乎上写的关于回避的帖子(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68881 ). 感觉情况不太妙啊,昨天审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提出回避,可能是庭审不占优势,落了下风?
又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http://www.moj.gov.cn/Department/content/2018-04/28/592_201289.html ),第十五条:
>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
> ……
>(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
> ……
估计人民陪审员是可以申请到的,这样的话案件是不是要重新审理?但法官回避可能会被驳回,那同样的三位法官,这好几个小时再重新来一遍,对原告可能不利啊.
使用弯引号的人应该注意一下.
左引号是:“
右引号是:”
例句:“快乐”的“乐”字是多音字.
有些浏览器上引号是半宽的(图一),可能不是很好分辨;但有些浏览器上引号是全宽的(图二),如果使用错了,看着会特别乱.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在探讨镜像别人帐号的合理性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一位象友表示被镜像者是否知情同意可以作为评判标准,这条嘟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
@pearl @ShyKana 那么一个媒体账号(如国家地理精选 @yourshot)或者一个公众人物(如方舟子推特:@fangshimin)的镜像是否也需要知情同意呢?
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是否在公开平台发布. 我认为只要在公开平台发布,在技术上能被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看到,就默认同意可以在另一个公开平台上被镜像. 因为即便不同意,也没法阻止这一点.
您举的朋友圈的例子,则是由于它发布在了非公开平台,那么镜像到微博显然是不妥的. 但如果您的朋友偷偷保存只是自己看没有外传,我则认为没有问题.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认为联邦宇宙和微博平台的互转问题在于隐私性与安全性,微博的转到长毛象对内容生产者没有风险,但长毛象的转到微博对内容生产者风险极大,这条嘟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
我不同意这条嘟文最后的观点.
我认为,长毛象的内容无论怎么转发都对内容生产者没有风险,【前提是】使用了安全的邮箱进行注册,又没有主动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 风险只是对站长有风险.
今天这些讨论的起因(https://alive.bar/@RyuoYaegashi/105390327142689953 ),即象友 RyuoYaegashi 的愤怒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本原因在于 ta 发的截图中没有给自己的豆瓣账户打码,而以豆瓣为代表的中国国内网络账户都绑定了手机号,手机号又是实名制的,这才是 ta 的风险所在.
我的这条回复特意去掉了对原 OP 的艾特,意在给看到这条嘟文的其他象友提供一个不同的观点,而非故意抬杠、反驳,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询问直接被回复,与偶然在时间线上看到自己的嘟文被引用后发表观点,哪个更令人感到冒犯,这是我对此的思考.
@dimlau 我喜欢得到回复,不喜欢看到复制 / 截图 / 转述后另起嘟文评论. 我能理解很多人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发声出现在时间线上被所有人看到,这种情况下我则希望能看到原始嘟文的链接.
我不喜欢看到语焉不详的发言,我自己写嘟文也尽量做到能让陌生的路人不用主动去查、去猜也能看懂,把必要的背景、前提交代出来. 驳论则把靶子立好,避免无差别攻击.
实际上,我来长毛象的时候看到过一篇科普文,说长毛象的设计理念(比如没有转评功能)就是为了防止网络霸凌. 长毛象鼓励大家有不同意见时就地展开讨论,而不是转发评论来发表意见. 我对此十分认同. 当一个文本被人截图或引用时,它就脱离了上下文,有断章取义的危险. 而且这样的意见有可能曲解了作者原意,且剥夺了作者对自己的内容做出解释的权利,也剥夺了作者为自己的发言负责任的义务.
如上所述,我一般遇到不同意见时都会主动去沟通. 但我没有想到还有特殊情况:
我认为关于“mansplaining”的解释只要按其定义对照:
维基百科:a man to comment on or explain something to a woman in a condescending, overconfident, and often inaccurate or oversimplified manner.
Oxford languages:a man, typically to a woman, in a manner regarded as condescending or patronizing.
重点应该是态度(居高临下 condescending、自负 overconfident、高人一等 patronizing)和专业性(不准确 inaccurate、过于简化 oversimplified).
如果按网传图(https://moresci.sale/@yk/105413452136467080 )进行对照,重点就偏离了. 人与人交流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在交流发生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次交流会不会带来新的灵感,很多带来新灵感的交流事前也没有人明说“我需要解释”.
我来到长毛象以后学习了一个新词语:mansplaining,中文翻译为“男言之瘾”. 我已经被它驯服了. 我原本以为长毛象上大家能友好交流,但这个词语让我每每想要参与讨论时都犹豫再三,我会反复反思,自己有没有“男言之瘾”,有一些回复是不是不必要的.
直到我看到了这条嘟文里提到的那张网传图,我决定展开反击,于是写了这条嘟文. 我仍然认为,“mansplaining”这个词被滥用了,而且它的含义已经有了改变,变成了要去检查别人有没有问——这种改变是不好的.
这个词语最鸡贼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拒绝沟通——我根本没法去那张图下面表达我的观点——因为很显然,人家没问,人家觉得自己对“mansplaining”的解释非常完美,不需要任何人去发表不同意见. 这种情况下我再去提反对意见,不就直接成了“反面典型”了么?
我一向对沟通有着非常开放的心态,我欢迎任何沟通. 而且对于我来说,如果一个回复带来了足够的信息量,那么它是否有礼貌是可以不用去在意的(往往批评与反对是不容易做到有礼貌的). 我更热爱内容,而不是形式.
不妨来评判评判我的这些与他人的交流是不是 manslpaining 呢?
与其他人的交流
@heyanping2009 不是按季节而是按月份. 用 24 小时除以 30 天,每天月亮都会比前一天晚大约 48 分钟才升起,原理就是地球自转周期是 24 小时,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1 个月. 按中国的阴历,每个月的十五都是太阳落下时月亮刚好升起,而初一那天月亮和太阳同时升降以至于看不到月亮~ 如果感兴趣可以再细致了解一下,可以解锁通过月相(上弦月、下弦月)判断阴历日期的技能! :0140:
原嘟文已经被删除了,是一位象友在月亮还没升起来的时候找月亮的事. 而且这不是唯一一次,一个月后我与另一位象友也发生过类似的对话.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研究的关于月亮的这个问题,后来多次给自己身边的朋友科普过,那些朋友还真的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看上去好像了解月球运行原理的人不太多?我以后有时间可以写一篇简单的科普介绍一下.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原嘟文是一条新闻,是关于瑞德西韦有效性的讨论. 我觉得这是十分值得引起关注的事情,但大家对新冠肺炎的关心已经从用药治疗转向了疫苗预防.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遇到了一个关于 tag 的问题,正好看到就做了回复,看上去还是对 OP 有所帮助.
@CaptainSnafu 如果只想看自己的 tag 可以:
https: //<实例域名>/@<用户名>/tagged/<tag 名>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翻译了一份关于联邦宇宙的介绍,翻译得非常好. 推荐大家去读一读.
@Michaelis 感谢您的辛苦付出,读完后我又粗略读了一下原文,好像有好多内容没有翻啊,比如那个 #ff (follow friday)话题和象鼻(Trunk)项目,对我这种新用户来说是很有趣的呀!
还有那个把多媒体标记为敏感可以帮助用流量的人节省流量,对我来讲也是很新的内容,会不会是您翻译完成后原作者又进行了大量的补充……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这是关于垃圾分类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的讨论,讨论的上下文很长,最后话题有所偏离.
@gorgeousglimmer @siusiu
我的本意确实是在于“垃圾分类”不应并列在这个词条里,但这一点可以暂时放一放,您看到合适的新闻再来补充即可. 您关于垃圾分类的其他讨论我倒认为很有启发,而且非常值得再继续深入下去.
我非常接受您“结果论”的角度,让我们谈论一些细节,看看垃圾分类政策改变了什么:
首先要确定一下垃圾分类前的状况,也就是为什么要垃圾分类. 我理解有如下三点:
a. 中国湿垃圾占比多. 中国湿垃圾占比 64%,发达城市 70%,世界上其他国家湿垃圾占比仅 46%.
b. 目前垃圾的处理主要是填埋和焚烧两种. 但由于高占比的湿垃圾存在,填埋会产生渗滤液和沼气,焚烧则热值低易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
c. 【纯净】的湿垃圾可以好氧堆肥、厌氧产沼,都能有效利用.
所以我国的垃圾分类政策的主要思路就是干湿分离.
我之所以说,“並不是‘基本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也在于此,上海后端处置能力即便不足,也还是用它能力范围内的那部分针对分出来的纯净湿垃圾做了些事,不足的那部分也有效减少了湿垃圾占比,填埋可能渗滤液更少了,焚烧则热值上去了.
(转下条)
@gorgeousglimmer
(接上条)
参考文献是: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92085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413209/ .
我只是阅读过相关的材料,没有实地考察过,不知道实际怎么样. 但看上海的那份《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http://www.spcsc.sh.cn/n1939/n2440/n7267/u1ai206629.html ),如果属实的话,我觉得从结果上来说,是有一点效果的.
但到底我这个还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您之前的作业有一些实际的案例,不知能否分享一下,看看为什么“形式大過實際”.
这还是好久之前我读到过的一篇文章,就把基本观点和参考文献复制粘贴了一下给保存起来了,没有想到过了这么久居然还能找到还能用得上——否则的话我的观点将会多么空洞啊!我的思考是:应该把论据、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介绍了自己买服务器搭梯子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个一键教程. 我看到后做了补充.
说起一键安装,可以关注一下 ProxySU 这个项目( https://github.com/proxysu/ProxySU ),不过它需要输入服务器的登录密码或密钥,大家应充分考虑风险后决定要不要用. 即便不直接用,也可以把这个项目当作一个索引,里面含有各种翻墙技术的官方设置流程,值得参考.
这是一条回复,不过原嘟文已经被删. 大意是说,中国的大专及以上人口数与残疾人人数大致相当,身边有多少大学生,身边也就应该有多少残疾人. 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好像看不到很多的残疾人,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包容到能让残疾人们自由地生活.
@yk 请问大专及以上人口数量有没有可信的来源?我印象中大学生大约占 13% 左右,按 14 亿人口计算也有 1.82 亿.
我又去找了 2020 年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在 2-14 这个表中,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数相加,再除以抽样比,得到 1.89 亿.
您的结论可能有误,残疾人可能只有大学生人数的一半.
@yk 补充:残疾人数量最近的数据是 2010 年 8000 余万(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我又看了 2010 年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 ),计算可得那时大学生人数是 9000 余万.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中国在 2010 年大学生人数和残疾人数相当. 但这十年过去了,还应该考虑残疾人的增长速度和大学生的增长速度才能得到 2020 年的结论.
@yk 再补充:
2006 年残疾人 8259.7 万(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0711/t20071121_387540.shtml ),
2006 年大学生 7671.5 万(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显然大学生增长速度远大于残疾人增长速度. 有兴趣的象友可以自行多比对几年画画回归图,我就不再补充了.
出于对数据准确性的执着我就查了一下,于是发了这样的三条回复. 这件事中我学习到两点:
第一,残疾人与大学生数量相当发生在 2010 年左右,可以想象这个言论并非 OP 原创,而是 2010 年的人原创并从此流传了 10 年. 我们面对网络上的言论时,要关注其时效性,如果难以求证,至少应该附上原文链接作为引用.(这也是我反对截图、转述,支持就地评论或使用超链接的原因.)
第二,其实在求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残疾人的人数统计最近的就是在 2010 年,还是残疾人联合会根据人口普查估计出来的,统计年鉴中从来没有关于残疾人的数据. 已经过了 10 年了啊!残疾人的人数数据 10 年都没有更新了!这其实更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对残疾人缺乏关照啊!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启蒙是《儿童文学》杂志,于是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
我的文学启蒙也是《儿童文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叫做《当电脑爱上你》,我当时反复看了好多遍,是一个小女孩被她的电脑爱上的科幻故事,那大概是我第一次思考爱情. 我刚刚搜了搜,找到了: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66743356.html
然而现在读起来已经觉得很平淡了……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同样回忆了自己对《儿童文学》的回忆,在下面的评论区中大家互相推荐了一波文章.
@obscure_lapis_lazuli@bgme.me @turquoise
看了这篇我想起另一篇一直下雨的文章,仔细找了一下,叫《雨一直下》(https://mp.weixin.qq.com/s/bEDi2Uce9CTKmoO9lF19sA )
我本来还以为是相同的创意,又看了下才发现,这两篇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不知道这是两篇独立的短篇还是某一本长篇中的两个部分.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介绍了 BiliBili 的国内版与国际版的区别,我对此做了一些补充.
@urotsuki
国际版之前出过一个问卷,有一个问题是问所在地区,我填了中国大陆以后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问为什么使用国际版(图一). 这个问题的选项给出了很多两版间的差异,除了您提到的没有广告以外,国际版还没有会员购、能看一些在大陆看不了的内容.
我填了那个问卷以后才知道有国内版这个东西,才知道 b 站居然有广告(我印象中 b 站是完全没有广告的).
出于对“大陆看不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的好奇,我又下载了国内版,我才知道 b 站居然有直播的功能!我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非常执着地探寻到底什么内容是大陆看不了的,但我最终只发现了一个国内版能看但国际版看不了的,是关于 Furry 心理学的演讲,我觉得很有意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731334
再后来我没有继续坚持对比,实际上我现在已经把两版的软件全都卸载了.
那个调查问卷的最后还给了两个 b 站的官方 line 群,因为我不用 line 所以也没有加,这里一并分享给好奇的象友(图二、图三).
其实这里面的问题还挺有意思的,比如那个关于 Furry 的神奇的视频居然国际版看不了,我想这样的视频应该有很多,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在做这样的对比.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mtfront 关于 CW 折叠导致看回复不方便:点开嘟文之后右上角有一个小小的眼睛,点那个小眼睛可以让整个讨论串的所有 CW 同时折叠或展开. (因为您没有细说,我只是猜测您可能觉得逐个点开不太方便.)
这条留言其实很像是 mansplaining,因为 OP 完完全全没在说这回事,我的评论应该算是很 KY 了. 但我还是觉得发出来的价值更大,所以就发了,最后好像还好,OP 完全没有批评我~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rosetta 好吧,查了一下,我说的不准确. 未受精的蛋有很小的概率能孵出小鸡,就是卵子仅存的一条性染色体Z会自行复制为完整的雄性染色体 ZZ,这样就能孵出小公鸡.
参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80054
关于受精的蛋一个月以后还能不能孵化,看上去好像可以?https://wenwen.sogou.com/z/q137662072.htm
这就更像是 mansplaining 了,发完之后我就后悔了……不过最后结果也还好的样子.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对南方周末的特稿《拼多多女孩“润肺”之死》进行了批评,我读了文章之后与 OP 进行了讨论.
@goose
润肺的社交账号应该还没有公开在所有网友面前吧?包括网易云、知乎、微博、豆瓣、B 站、牛客网……所以我觉得这些社交账号应该是她的亲人或好友提供给南方周末的. 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南方周末的做法是更合理还是更不合理呢?(对比评论区中其他象友提到的李文亮这种,全网都知道的社交账号.)
-----
(以下是借地表达)
我并不觉得看别人的社交账号有什么不妥,但读了《拼多多女孩“润肺”之死》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0XmjwPaO6obrAJEuIoN4Zw ),我觉得写得不好. 一是他们的拼凑太过于琐碎,二是夹杂了太多撰稿人的解读.
例一:她甚至专门创建了一个歌单,名为“等待入栏 抱团取暖”,介绍写着“今天盖到质检合格戳了么(吗)?没有”.
这在我看来是说网易云的养猪梗,不知道是他们不懂还是不能写,他们写的是“谦虚地将自己比作一项待检验的产品”.
例二:她在工作软件上的签名改为了“肺宝为多多守边疆”——这个喜欢二次元的女孩,也将这套战争化的叙事内化进自己的表达.
我觉得这也太过度解读了,可能只是开个玩笑,为什么要冠上“战争化叙事”这个名号?
@goose 谢谢您精彩的回复!说是顺藤摸瓜还真是很有可能,这种做法是下下策我也同意,确实应该多和真实的人沟通、采访会更好.
其实我还真的试着去找了找,去那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豆瓣短评里翻了翻,但现在豆瓣的短评显示一部分后就到头了,一无所获. 所以我也觉得新闻伦理上应该还是考虑得挺周到的,像微博这种公开的账号就根本没有使用直接引语.
您对“战争化叙事”的解释还是挺有道理的,学习了!非常感谢您的点拨,很开心和您交流~
这两条其实也非常 mansplaining,不过我这次学聪明了,写了个“借地表达”. 最后的讨论非常有质量,OP 的回复也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你不能知道和你对话的人会说出什么话,那些话会不会对你有所启发.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别人进行交流,即便是离题万里又有什么错呢?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介绍了一个神奇的德语单词,是用来表达情绪的.
我已经非常熟练了,使用分割线来把回复和可能的“mansplaining”区分开,这样即便有点 mansplaining 对方也不会太责怪. 这里的 mansplaining 就是介绍了一本书,其实发之前我还看了一下那本书,确认了那本书中确实有这个单词,犹豫了半天我还是没有指出这一点,因为我好像感觉如果指出的话有一种高高在上,“你知道的我早就知道了哦”的感觉,可能对方会觉得我不礼貌?(希望这位象友不会点进来看我这篇文章,点进来看也没有看到这里,这里的坦白好像更欠揍的样子……)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询问是否有植物学的书籍推荐,侧重是植物分类,于是我就做了推荐.
@Convallaria
a. 理论知识:马炜梁, 《植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b. 实践:马克平主编,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 可以根据你所在的地域选择对应的分册,像华北平原地区之前是山东册比较好,前两年新出了北京分册,是刘冰主编,北京分册有口皆碑. 刘冰是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员,在植物圈里非常有名气,他还有微博、豆瓣帐号,顺藤摸瓜就可以看到中文互联网上的植物圈的交流了.
c. 课程:汪劲武, 《中国草木植物讲堂》(https://zt.scimall.org.cn/20190315/ ),b 站上还有一些植物学的课程,我记得有中国农业大学的,可以听听.
我大一的某一节选修课就是和一个搞植物学的老师去附近一个山上学习植物,那老师简直神了,每见到一个植物就给我们说是什么,什么分类,生长习性之类的,于是我爱上了植物. 以上两本书都是他推荐给我的,我也都买了. 不过惭愧的是,我没有看完……
不过写下这些文字,又让我再次燃起学习植物的热情,如果这次我能行的话,我们可以偶尔交流交流~
祝学习顺利!
说起来,我也真的该把植物学拿起来学一学了!
这是一条回复,建议点开链接查看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并按照发言顺序阅读,避免先入为主. OP 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搭建博客的一些方案,我在下面做了补充.
帮忙补充静态博客的方案.
静态博客生成器选择:https://jamstack.org/generators/
托管方式:GitHub Pages、netlify、vercel、firebase、GitLab Pages、Gitee Pages(中国大陆)、Coding Pages(中国大陆)、自买 VPS 托管等.
其实我的博客就是用我补充的方法搭的,这个 5678 站也是. 我对此确实还颇有一些心得. 如果想要选择使用 Hugo 的话,有任何问题可以找我来交流啊!
结尾
谢谢你看到了这里!有任何想说的,欢迎给我评论. 对某一条嘟文感兴趣也可以去那里评论!
不知道这种嵌入嘟文的模式大家觉得怎么样呢?会不会直接复制一下用引用的格式比较好呢?因为加载这样一篇文章还要频繁地去从我的 1234 站调取数据,一是加载可能会很慢,二是 1234 站也要分担一定的压力,三是 RSS 好像就没法显示了?